央视亲自曝光解放军大量的新装备、核心战术;近日,在央视播出的《走进抗战英模部队》节目中,第76集团军某旅"抗日模范游击大队"在西北高原展开实战化演练配资门户官方网站首页,展现了一系列新型装备与战术协同场景,让军迷们大饱眼福。
最吸引眼球的便是有两名重装机枪兵,他们身穿外骨骼,手持201班用机枪,背着两个弹药箱,在西北高原上伴随步兵小队冲击,堪比战锤40K的阿斯塔特人形机甲战士。
要知道,按传统编制的话,一个机枪组至少需要三人,包括射手、副射手、弹药手;如今外骨骼把编制压缩成一人,火力密度直接翻倍。
在演练中,步兵班组下车后,迅速展开战术动作:先是无人机实时侦察,接着电动摩托车快速抢占制高点;然后191精确射手提供火力掩护,最后突击小队在重型火力支援下稳步推进,后面跟着的就是两名身穿外骨骼的201机枪手。可以说,整套战术动作行云流水。
在西北高原展开的实战化演练中,重装机枪手和电摩突击兵到底起到什么作用呢?
众所周知,在西北高原缺氧环境下作战,士兵体能接近极限,所以携带机枪和足够多的弹药,对士兵一直都是极大考验。因此,我军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在高原部队中测试外骨骼装备的使用;如今,已形成实战能力。虽然外骨骼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军,但解放军却率先在部队中开始使用。
在战术应用上,摩托化突击成为高原机动的重要补充。俄乌战场经验显示,步兵在机动过程中易遭火力杀伤,除装甲车加强防护外,轻便摩托车可快速运送火箭筒手穿越火线,实现精准拔点。
驻守高原的“拥政爱民模范连”已经装备了电动摩托车,其优势在于:高原地形复杂、海拔高,传统徒步行军效率低下;而摩托车能显著提升机动速度,配合无人机实时空中掩护,可形成立体突击体系;同时,电动摩托车噪音低,且隐蔽性更强。
我军正积极吸纳俄乌战场实战经验,对一线作战单元进行针对性升级。在西北高原展开的实战化演练中,除了重装机枪手和电摩突击兵,还有一个大亮点;几辆改装猛士突击车打头阵,其中一辆装上了360°铁栅栏防护,底部还悬挂铁链网。
其实,这套配置正是借鉴俄乌战场反无人机袭击的实战教训,能有效干扰、拦截低空飞行的自杀式无人机。虽然我军早年已在坦克上测试过类似防护,但将此类全面防护措施应用于猛士突击车,还是头一回见。
在无人装备运用上,该部队同样融入战场智慧,士兵自主组装的四旋翼无人机与高速穿越机形成搭配,而非直接采购商用成品。这一做法,也是来自俄乌前线经验。
我们从实战中提炼的改进配资门户官方网站首页,既强化了装甲车辆的战场生存能力,又构建了灵活高效的无人作战体系,为复杂环境下的地面突击提供了新解法。
同辉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